作者 微笑藥師Phar.Smile

目前市面上許多益生菌產品行銷,都會特別強調專利包埋技術,甚至有些廠商會製表比較不同配方有幾層的包埋製程,強調包埋愈多層,菌株穩定性愈高,產品愈有效!?

包埋技術的用途

包埋層數是否愈多層愈好?在探討這個問題前,我們必須先搞懂包埋技術的用途,以及益生菌是否需要包埋製程。益生菌從生產製造,經過產品儲架時間,一路到被購買並食用後,還要經過胃酸、酵素、膽鹼,最後才能定殖於腸道,發揮其保健效果。這麼多重重的考驗,會大幅降低益生菌的效果,而包埋技術採用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,將益生菌包覆起來,阻隔外在環境,能提高益生菌的穩定性及耐受性(生存率)。

舉個鮮明的比喻,包埋製程如同消防員穿著防護衣隔絕火焰一樣,能夠降低高溫的傷害;益生菌經由包埋製程,可以減少外在環境的刺激,例如環境的溫度與濕度,以及人體消化系統的胃酸、膽鹼及消化酵素等。簡單來說,包埋技術可以大大提升益生菌定殖於腸道表面的成功率,可說是一種改善益生菌定殖率的解決方案。

包埋層數的隱憂,愈多愈好?

不少廠商會比較競品包埋技術的層數,甚至宣傳包埋層次愈多愈好?但真的是這樣嗎?包埋技術的層數大致分類如下:

第一層(內) 特殊分子非還原糖類:抗凍晶,維持菌體結構芯材
第二層(中) 特殊結構酪蛋白:封裝養源,穩定活性
第三層(外) 精細配比複合寡糖及多糖:阻絕環境壓力(水份/溫度/氧氣)

而市售較多層的包埋設計,大多是再細分營養層、耐酸鹼層、儲存層、加工層等,大方向的功能是差不多的。然而包埋層數愈多,包埋外殼反而愈難溶解,如果益生菌抵達作用處,但包埋外殼未完全溶解,那麼益生菌將無法定殖,發揮效果!甚至直接被排出體外,所以包埋設計的拿捏非常重要,並非包埋愈多層,效果就愈好!

完美的包埋技術,就像計程車的功能一樣,能精確且有效率的運載益生菌至指定作用部分;然而過度包埋的外殼,就像台戰車一樣,雖然運載安全性高,但卻無法即時讓益生菌在對地方下車,以至於降低益生菌的效果。

多層包埋配方,相對添加物質較多

包埋技術採用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,將益生菌包覆起來。所以包埋製程的益生菌,配方與成分相對來說,會比較複雜。常見包埋層原料,如:多醣、澱粉、藻酸鹽、明膠、殼聚醣、麥芽糊精、硬脂酸鎂等,這些成分也會表列在益生菌配方中。當我們選擇包埋製程的益生菌產品時,同時也會吃下一些不必要的添加物。

益生菌選擇,包埋或不包埋?

包埋製程的益生菌是否比較好?相信是許多民眾在意的重點。從包埋技術的保護層面來看,的確能大大增加益生菌的安定性與穩定性,提升活菌定殖於腸道的效能。但是否所有菌株都需要包埋製程來保護,那可不一定!例如經過熱處理的菌株,基本上屬於死菌,主要藉由其次級代謝物及菌體外殼,發揮其特定保健效益,或是俗稱的後生元,就不一定需要包埋技術的附加保護效果。

再者,不少民眾在選擇保健食品時,會優先挑選無添加的配方,避免吃下過多的添加劑,尤其是孕婦及嬰幼兒食品,以及講求配方天然的族群。所以消費者在挑選時,勢必需要在益生菌的穩定性以及成分添加物之間,做個平衡與取捨,特別是活性益生菌產品。

包埋技術非萬能,切勿過度解讀包埋效果

許多民眾以為包埋技術提供完整的效果,所以能百分之分的發揮益生菌的效果。但事實上並非如此,曾有實驗指出經過三層包埋的益生菌放在室溫 40 度內,存活率約只剩下 64%;如果保存於室溫,經過24個月的保存期,整體菌株活性下降了90%,也就是說,只剩下10%的活性,由此可知,包埋技術並非萬能,無法做到百分之百的保護效果。

包埋技術對於一些比較不穩定的菌株,能提供一個較佳的保護環境,提升該菌種的效能,但保護效果有其一定的限度。總而之言,包埋技術有其優缺點,消費者在挑選益生菌產品時,可以深入了解產品菌株的特性,並衡量製程所採用的添加物,是否為你可以接受的範圍,來為自己的食品安全做進一步把關。